鏡湖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發布時間:2019-03-19 17:06信息來源: 鏡湖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閱讀次數:編輯:徐愷梓 字體:【  

一、2018年經濟計劃執行情況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鏡湖區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區經濟社會平穩健康較快發展,在率先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一)經濟發展總體穩健,主要指標達到預期。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2.7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14億元,同比增長12.1%,占GDP比重超88%。財政收入突破60億元,同比增長15.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97元,同比增長9.6%。

 

1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名稱

單位

目標任務

增長(%

2018年完成

絕對值

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8.5

582.7

11.5

財政收入

億元

8.5

60.1

15.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9

315

11.8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6

42897

9.6

(二)產業升級初顯成效,轉型步伐不斷加快。

1. 戰新產業加速領跑。

著力推進互聯網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在互聯網+”高效物流、新零售、人力資本、泛娛樂、現代金融等方面形成集聚效應。2018年新引進互聯網企業112家,總營業收入達160億元,全區互聯網企業累計超400家。互聯網+”高效物流產業鏈日漸完善。共生物流全年營業收入6.3億元,納稅超5000萬元,榮獲中國十佳創新性物流平臺”“中國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示范企業等多項榮譽,與瑞信軟件同時入選工信部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海豚科技交易平臺累計交易額近5.4億元,服務物流企業融資總額超2.7億元,2018年獲得2000萬元A+輪融資;新引進凱京集團、神海航運、快兔科技等多家互聯網+”高效物流企業,其中凱京集團專注于為物流行業提供一站式科技與金融服務,獲螞蟻金服10億元融資;神海航運致力于打造全國領先的一站式航運服務平臺及省航運交易中心,快兔物流是為中小企業提供物流運作解決方案和代管服務的智能化物流平臺,獲紅杉資本投資超億元。互聯網+”新零售突破發展。易久批招商案例成為全市唯一入選的省優秀招商引資案例,獲騰訊、美團聯合領投2億美元融資,2018年營業收入超百億元;新引進純米科技、途虎養車等互聯網企業,其中,小米生態鏈企業純米科技是互聯網+”廚房家電全國領跑者;途虎養車為汽車養護電商平臺第一品牌,通過預約+線下安裝的方式為客戶提供養車服務。互聯網+”人力資本領域創新發展。完成江城人力資本產業園建設,面向全國提供人力資本服務并建立社保、靈活用工大數據中心,構建靈活用工產業鏈;口碑工作、伯仲信息、藍晶領、神州易橋等企業相繼入駐,累計營業收入近50億元,納稅近4億元;安徽數集通數據處理服務有限公司建立薪起程人力資本服務平臺,全年營業收入35億元。互聯網+”泛娛樂迅速集聚。納斯達克上市企業趣頭條落地經營,在我區設立全國內容審核中心和結算中心,致力于打造新形式資訊閱讀模式;電競、直播產業引進力度加大,蕪湖市電競產業基地正式設立,游魚俱樂部、競皇文化、塔奇影視等相繼入駐;互愛科技筑夢工廠累計注冊企業276家,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2億元;9377游戲平臺開始運營。互聯網+”現代金融領域穩步推進。保騰科技獲蕪湖市首張全國保險代理牌照,公司旗下云保通”“傳佳保兩個平臺2018年營業收入約8.5億元,同比增長300%;全國領先的互聯網+”保險企業最惠保旗下車惠車項目入駐我區。

2. 文旅產業創新發展。

一是優化節點型旅游景點。鳩茲風景區啟動智慧旅游景區升級,已實現WIFI全覆蓋;老船廠智慧港規劃方案已公示,預計2019年內完成土地出讓;蕪湖古城一期項目中人文居住區已結構封頂;古城二期進入規劃報建階段;十里江灣鏡湖亮化景觀帶啟動前期工作。二是扶持壯大本土品牌。來意濃榮獲安徽老字號;設立非遺保護與傳承專項資金和兩處非遺傳習基地,開展蕪湖鐵畫藝術精品展等大型展出四次。三是培育發展旅游配套企業。海螺酒店獲評國家五鉆級酒店,蕪湖國旅、蕪湖銀發國旅入選安徽省5A級誠信旅行社。

3. 商貿業穩步發展。

一是知名品牌逐步集聚。北京楓尚奧特萊斯等4家商貿企業相繼入駐,卡地亞、西西弗等全國知名品牌首次進駐蕪湖。二是傳統商貿業轉型升級。蘇寧易購實施蘇寧進社區戰略,新開蘇寧小店超50家;曠世科技新零售項目正式入駐,新設立好鄰居便利店,集社區超市、網上訂購平臺和社區服務為一體;鄰幾便利店累計開設門店達26家。三是企業美譽度不斷提升。海螺水泥獲安徽省政府質量獎;鳩江飯店獲評安徽名牌;傻子瓜子創始人年廣久入選國家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

4. 金融集聚效應提升。

一是金融集聚力和輻射力顯著提升。全年新引進金融企業113家,全年納稅12.1億元,同比增長21%。全區類金融機構累計到位資金約2500億元,同比上升13.6%。二是著力防范招商引資輸入型風險。嚴把類金融企業準入,加大持牌型金融機構的對接力度,蕪湖暢想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獲省金融辦審批,蕪湖元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蕪湖元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加強與國有資本投資機構對接力度,發揮國有資本自我防風險能力,降低金融風險,安徽遠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津創新(天津)投資有限公司等國有資本投資機構相繼入駐,金融集聚區內全年未發生風險案件。

(三)投資水平保持平穩,發展動力穩步增強。

1. 項目建設平穩有序。

2018年全區列入省大新專項目共 29個,當年完成投資超30億元;2018年億元以上項目52個,當年完成投資166億元。一是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官山翰林等項目完成建設;榮盛華府、偉星天璽等項目主體工程建成;碧桂園鏡湖世家等項目正在進行主體施工;萬科江東府已于2018年底開工建設。堂子巷民俗文化產業園、荊山文旅城等項目前期工作正在推進。二是地塊出讓力度持續加大。2018年共出讓安奇駕校、東方醫院一期、蕪湖古城二期、儀表廠二期、大小官山南側5個地塊,出讓面積達560余畝。絲綢廠、縫紉機廠、公路局三期等地塊正在進行征收掃尾工作,即將出讓。

專欄:2018年全區重點項目建設情況

u     已經建成:官山翰林、信達外灘府、頤景灣畔等;

u     加快建設:榮盛華府、偉星天璽等;

u     開工建設:碧桂園鏡湖世家、蕪湖古城一期、萬科江東府等;

u     即將開工:古城二期、儀表廠二期、大小官山南側等。

2. 內外需拉動基本平穩。

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15億元,增長11.8%;其中限上商貿單位零售額160億元,同比增長2.5%;限上批發業實現銷售額292億元,對全市限上批發業增長貢獻率近96%。新增限額以上商貿單位12家,年末累計達167家。海螺貿易實現銷售額160億元,對全省限上批發業增長貢獻率達18%;中石化、歐尚等4家企業零售額超10億元;八佰伴生活廣場開業以來累計銷售額超6億元。全年進出口總額累計達3.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1億美元,進口額1.4億美元。利用外資2.6億美元,同比增長9%。

(四)發展要素持續優化,經濟活力不斷增強。

1. 創新驅動效果顯著。

一是人才招引成效顯著。省、市8家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2018年營業收入達15億元,納稅超億元,累計申請專利253件,成果轉讓11件,成果轉讓收入248萬元。二是創新研發成績斐然。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61家。阡陌科技成功開發全省首個農情遙感監測平臺,孫九林院士工作站全省年度考核獲評優秀。三是眾創載體全面提升。全區現有創新創業載體13個,入駐企業408家,其中新增入駐創業項目超百個,累計帶動就業8000余人。新增國家級中小企業服務平臺1家,省級備案眾創空間1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家,省級青年創業園1家。

2.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一是深入開展四送一服雙千工程。扎實做好涉企政策宣傳,累計走訪調研企業1170次,幫助企業解決問題688個;舉辦專場招聘會2次,提供工作崗位3660個;召開銀企對接會及金融政策宣講會3次,對接資金要素項目85個,涉及資金5.2億元。二是全面深化放管服。全區共梳理權力事項1230項,公共服務事項765項;開展減證便民專項活動,政務服務申請材料精簡率達60%。三是大力落實金融政策。通過政銀擔、續貸過橋、稅融通、信用貸等一攬子政策,幫助企業融資超7億元,其中發放信用貸超千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798萬元,設立創業專項扶持資金450余萬元。

3. 民營經濟穩中向好。

完善民營經濟服務機制,成立鏡湖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統籌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民營經濟實力持續壯大,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新增設立登記民營市場主體3561戶,全區民營市場主體總量達到17486戶,同比增長25.6%,占市場主體總量的40.1%。民營經濟增加值總量超237億元,同比增長10%。2018年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達118.5億元,占總投資的64.5%,較去年略有增長。

(五)三大攻堅戰穩步推進,發展可持續性不斷增強。

1.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債務管控制度體系。出臺《鏡湖區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全年化解隱性債務1.7億元。對超3000萬元的政府投資項目按規定報市政府審批。二是強化類金融監管。排查化解P2P網貸、養老、理財等非法集資風險隱患。區處非辦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安分局等部門聯合開展處非專項行動4次,排查企業175家,查獲涉嫌非法集資企業26家。全面打擊非法集資,全年立案20起,對28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移送起訴19人。

2. 縱深推進精準扶貧。

省委、省政府在望江縣召開結對幫扶脫貧攻堅現場會,鏡湖區作經驗交流發言。安排105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望江縣建設到村產業項目26個、到戶產業項目400個。協調海螺集團建設望江縣扶貧產業綜合體,共生物流建成望江縣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并投入運營。成功舉辦第二屆、第三屆望江特色農產品展銷會。組織優秀企業為望江縣貧困人口提供1500個就業崗位。深化拓展扶貧覆蓋面,完成荊方地區困難群眾精準識別。

3. 全力推進污染防治。

2018PM2.5平均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降至全市國控點最低,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70.6%,青弋江水質斷面達標率100%。扎實推進燃煤小鍋爐整治和散煤清零,對散煤加工點采取綜合執法。加強餐飲油煙管控,2018年排查餐飲油煙和露天燒烤污染點1048處,取締露天燒烤攤點群27處,責令整改安裝油煙凈化設施217處。加大禁燒巡查和管控,全區秸稈禁燒零火點。完成方村工業集中區218家企業分類整改,整治散亂污企業237家。投入2.15億元完成中天紡織搬遷。

(六)統籌推進城市建管,人居環境日臻改善。

1. 棚戶區改造穩步實施。

全年完成房屋征收2279戶、23.1萬平方米,儀表廠二期、皖南醫學急救中心等8個項目形成凈地。做好軌道交通、火車站西廣場、長江路管廊等10項重點工程施工保障。強化征收安置再規范,出臺《鏡湖區房屋征收項目過程審計暫行規定》,扎實推進《安置房建設社會監督實施意見(試行)》,以公交公司三期模擬搬遷項目為試點,做實依法、陽光、自主、自治搬遷。

2. 保障房建設全面提速。

綠地八號地塊885套共計7.6萬平方米及荊山一、二、三期7310套共計73.5萬平方米交付使用;東方龍城6號地塊共計292代建安置房推進建設中。大小官山南側地塊安置房開工建設。

3. 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

全面開展暢通工程,完成工農路、儀表廠支路、中和路、青山街等8條道路提升工程。持續推進立面改造,完成中山大廈、新利商廈、育紅新村3立面體改造。完成利達新村等9個老舊小區整治。完成46戶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拓寬裕文路、合馬路等4公里村道,實現灣石路鏡湖區段路燈全覆蓋。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完成水系生態治理工作,基本完成保興垾主渠及相關支渠清淤工作。荊山河中小流域整治和防洪工程順利完工,袁澤橋泵站建設、青弋江干流整治有序推進。實施綠化工程,對區管道路、綠化帶、公園進行補綠增綠,累計新增綠化面積達4.5萬平方米。

4. 城市管理逐步精細。

全面推進新門前三包,精心打造園丁支路等18條示范道路。開展城市管理專項集中整治行動30余次,出動執法隊員900余名。深入推進鑄安行動,組織開展液化氣、電動車消防等17項專項整治。完成5處市、區兩級掛牌督辦重大安全隱患整改。全區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下降71.4%。

(七)社會治理精準發力,民生事業全面發展。

1. 社區治理持續完善。

相繼出臺《鏡湖區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意見》等3項政策,建立健全社工待遇動態增長機制。新增社會組織19家,荷塘社區、金馬門社區入選市三社聯動試點社區。

2. 食藥安全工程扎實推進。

實施餐飲業食品安全提升工程,整治網絡訂餐亂象。針對重點領域、重點品種開展食品專項整治7項,共出動執法人員798人次,檢查各類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單位1000余戶次;建成快檢室20個,累計實施快檢并上傳數據超9萬批次。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受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表揚。

3. 社會保障推深做實。

實施23項民生工程,投入資金3.9億元。完成四好農村路建設、智慧醫療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城市老舊小區整治等十四個項目的建設任務。全年新增就業1126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7%。開發公益性崗位461個,安置就業困難人員133人,兌付公益性崗位社保補貼73萬元,崗位補貼31萬元。城鎮職工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2.3萬人,醫保參保18.6萬人。全年累計發放低保金5093萬元、救助金1555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資金717萬元。

4. 文教衛事業蓬勃發展

文體事業提質。區圖書館蟬聯國家一級公益圖書館;區文化館公益培訓惠及人數超4000人;開展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等各類文化活動100余場;徽藝坊成為全國首家鐵畫高新技術企業。教育工作提檔。全面實施四免一補政策和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2018年資助幼兒162人次、撥付資金13.2萬元。教育教學成果顯著。鏡湖區代表中國隊在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大賽中取得三金兩銀一銅的好成績。27中學蟬聯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普及組第一名,趙玲校長工作室成為我市首個國家級名校長工作室。育紅小學新校區、解放西路小學二期投入使用。衛生養老事業提級。18.3萬居民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通過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復審。榮獲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優秀單位。新增12家民營醫療機構。赭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開診;鏡湖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榮獲全國優質服務示范中心;大富社區健康養老服務中心榮獲安徽省首批醫養結合社區示范中心。

二、2019年國民經濟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科學合理安排好年度計劃,意義十分重大。全區上下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和諧進步,著力實現產業體系現代化、科教體系現代化、城市建設現代化,為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財政收入增長、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完成市政府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2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指標預期目標

單位

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8

財政收入

億元

與經濟增長同步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8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與經濟增長同步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做好以下5個方面工作:

(一)切實提高政治站位,高質量打好三大攻堅戰。

1.著力推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嚴控政府新增債務,深化政府隱性債務四清四實專項整治。健全以結果為導向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壓縮低效、無效財政支出。全面梳理編報項目,爭取中央、省專項資金。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突出涉眾型金融風險排查,重點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

2.深入推進精準脫貧。

圍繞望江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大力開展產業合作和勞務協作,繼續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貧困人口增收。廣泛開展人才交流合作,通過組團式支教、支醫等方式,加大教育、衛生等領域的人才支援。深入開展弱有所扶精準幫扶,著眼于解決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需求,確保困難群眾應幫盡幫、進退有序。

3.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加強秸稈、垃圾焚燒巡查,建立減排管控長效機制,強化建設人防和技防相結合的治污體系。加大黑臭水體整治力度,完成板城水環境綜合治理。認真落實河長制,推進重點水域治理。繼續開展污染源地毯式排查,嚴格落實網格監管責任。

(二)加快產業深度融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 聚焦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速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融合發展,推動產業互聯網研究院建設,力爭建設特色明顯、全國領先的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相關產業中心。大力推動互聯網+”高效物流。依托濱江商務樓打造無車承運人之家,大力發展物流保險、保理等物流配套業態,引入和培育互聯網+高效物流領頭雁企業,打造總部型、平臺型、交易型智慧物流產業體系,形成集聚效應。力爭深化互聯網+”新零售。著力引進快消品、大宗商品等B2B電商平臺,啟動互聯網+新零售產業園建設。通過引進各類線上預訂+線下會員店的高效零售企業,打造全新零售生態系統。著力提升互聯網+”人力資本產業園。圍繞伯仲信息、口碑工作等核心企業,爭創省級互聯網+人力資本產業園,繼續做大社保、靈活用工大數據中心,完善靈活用工產業鏈,在人力資本服務領域形成新動能,引導消費金融、文化娛樂等中介企業的入駐,吸引人力資本領域創新創業人才、技術、信息、資金向蕪湖集聚,實現面向全國提供人力資本服務。繼續打造互聯網+”泛娛樂產業板塊。以趣頭條、塔奇影視等企業為基礎,以雨耕山電競產業基地等為載體,加速集聚手游、電競等業態。高起點籌建軟件信息產業園。著力推進軟件信息服務的發展,利用站前廣場占地面積約240畝的地塊打造軟件信息產業園,依托南京江寧軟件產業園人才優勢和鏡湖區的區位優勢,做好承接江寧軟件產業園產業轉移工作。高標準建設二手車交易產業園。在前期手續到位的前提下利用永年針織廠的閑置廠房,引入斑馬二手車交易平臺,融合線上網站APP、線下連鎖實體二手車交易市場和全國客戶呼叫中心,構建形成互聯網+二手車交易市場+汽車服務售后市場+交易配套專業市場體系。高品位謀劃互聯網+”都市智造產業園。以大礱坊產業園為載體,依托易虎網,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引導風投資本投資,吸引智能智造、工業設計、物聯網等企業入駐,打造由工業大宗商品B2B平臺、工業零部件采購云服務平臺以及工業物聯網技術研發應用平臺等構成的都市智造互聯網園區,承接區域產業升級。

2. 提升改造傳統商貿業。

一是順應消費升級趨勢。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建立線上銷售平臺,加快形成線上和線下的合理分工格局,推進商貿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二是大力發展社區商業。在城市規劃和舊城改造中,結合特色街區、歷史文化街區、城市夜景江景、商業綜合體等建設,合理布局社區商業消費新場景。三是引導中高端消費。加快謀劃中山北路新商圈,打造集商務購物、餐飲住宿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核心消費圈;持續引進國際知名品牌,提升傳統商貿體消費吸引力。

3. 創新發展文旅資源。

圍繞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挖掘整合歷史文化資源,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荊山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蕪湖古城二期、堂子巷等項目規劃建設。

4. 完善金融產業結構。

持續嚴控類金融企業準入,加大對股權投資基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供應鏈金融企業等持牌型金融機構的對接力度,力爭將我區類金融產業由債權型為主轉向集股權型基金、不良資產處置、供應鏈金融等多類型于一體的類金融產業體系。力爭全年引進類金融機構100家。

(三)提升要素支撐能力,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1. 狠抓項目帶動。

全年計劃實施44個億元以上重點項目,預計當年實現投資122億元。爭取完成絲綢廠、縫紉機廠等5個地塊出讓。加大地塊征收力度,確保按時形成凈地。多渠道爭取上級資金,按照上下對口、相互配合的原則,爭取把更多的項目擠入國家、省、市建設的計劃盤子。

2. 強化人才集聚。

完善多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全面落實相關人才引進扶持政策,緊緊圍繞我區產業特色和發展方向,鼓勵企業和研發機構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扶持國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來我區創新創業。

3. 深化放管服。

調整涉及機構改革部門、單位的權責清單、公共服務清單、行政權力中介服務清單等,并根據法律法規調整進行動態管理。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做深有關減證便民工作,深化電子營業執照應用,實現企業登記信息一次采集、一檔管理、共享共用。實行服務對象動態覆蓋和問題協同解決機制。推進市場主體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

4. 提高服務企業能力。

強化一企一組一策幫扶機制; 繼續推進區領導聯系企業制度,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做到專人負責;破除工商、稅務服務企業的舊觀念,謀劃解決互聯網平臺型企業的稅務開票和在線注冊問題;開展全天候、全程式、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務,實行首問負責制,防范推諉扯皮。

(四)統籌社會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1. 提速推動棚戶區改造。

堅持留改拆并舉,制定2019年棚改計劃任務,計劃實施肉廠一期、二期等3個棚戶區改造項目3588戶。加大遺留地塊攻堅掃尾力度,集中全區資源,優先保障重點工程地塊和重點出讓地塊房源,著力做好軌道交通、商合杭工程、長江路管廊和高架工程等重點工程地塊征收推進工作,加快絲綢廠、縫紉機廠等可出讓地塊凈地形成。

2.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

做好區管86條道路的市政基礎設施管養等工作。穩步推進汪家莊支路、神山支路等道路建設工作。加快立面改造和綠化建設項目,完成2019年城市大綠化建設任務,加強項目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強化袁澤橋水系、旭日天都水系等6條水體的長效管理機制。推進50個老舊小區實施功能改造。完善梅蓮路、更興路、環城北路等道路污水管網建設,啟動廣福路等道路新建項目。

3. 全面提升城鄉品質。

一體化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 新建、改造廁所69座。啟動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一步擴大門前三包示范路段管理范圍,延伸打造20條示范道路,爭取三年內完成所有重點道路的門前三包管理工作,并進入常態化管理模式。2019上半年內完成十里江灣夜景亮化工程。

(五)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加快建設公共服務體系。

1. 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

全面構建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六項機制;在危險化學品領域全面推行分片包干責任制;持續開展危險品道路運輸等專項治理;深化餐飲燃氣、消防和工貿企業涉爆粉塵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繼續開展食品安全四項治理,全面落實風險分級動態評定和分類監管,持證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監督觀察覆蓋率達100%。

2.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大力實施民生工程,確保民生支出占財政收入比重不低于85%。堅持就業優先戰略,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等群體的就業服務工作,新增就業10000人。深入推進全民參保登記,進一步做好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超96%。把平安建設工作主動納入全年工作規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挖掘村自身潛能,幫助指導村工程建設。逐步完善各項平安建設基礎設施,夯實綜治與平安建設物質基礎。重點查找群眾反映的突出亟待解決問題,及時制定整改措施。

3. 高質量推進文教衛事業發展。

辦好公平優質教育。優化學校布點建設,東方龍城配套小學、大官山配套小學年內開工;加大公辦園建設力度,擴大學前教育普惠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深入推進高年資護士進社區,加強醫聯體建設,完善1+1+1家庭醫生團隊建設;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能力建設,開展從業人員在職培訓;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加快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兩卡制工作。進一步完善覆蓋慢性病防治服務網絡和綜合防治工作機制,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構建社會支持環境。著力培育文化市場。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努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繼續打造藝術鳩茲等文化惠民廣場品牌活動;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促進遺產保護與文化展示體驗,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