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地處“吳頭楚尾”,江津要地
歷來商品經濟較發達
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
原來的城池幾郊區擴大
形成了現在的城市規模
蕪湖的城市古地名
如今保留下來的不少
它是歷史、文化的綜合反映
也是各個不同歷史階段
城市變化的真實寫照
比如笆斗街讓人想起手工業時代
儒林街彌漫著濃重的書卷氣息
啟春關開啟了濃烈的滿園春色
洵陽里使人想起
“潯陽江頭夜送客”的情景來
北宋詩人林浦
在他的《過蕪湖留詠》詩里贊到
詩中長愛杜池州,說著蕪湖是勝游。
山掩縣城當北起,渡橫官道向西流。
風消檣碇網初下,雨罷魚薪市未收。
更好兩三僧院舍,松衣石發斗山幽。
雨停了
打漁的、賣柴的還未收攤
詩中所表現的情景
與現今地名中的魚市街、薪市街
恰好吻合成趣
蕪湖古代的地名
歷經明、清、民國時期
有部分今天還在使用
蕪湖最悠久的地名當屬馬號街了,公元222年周瑜曾屯兵在此建馬棚,因而得名。它位于蕪湖古城中心,與南邊十字街相連,自1616年是蕪湖縣衙的所在地,這一帶成為蕪湖老城區的政治中心。
花街又名安豐里,建于1575年。古時候,蕪湖就有賞燈習俗?;ń肿畛雒氖侵駸?。有民謠唱道:“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晚上燈點亮,疑是天仙處?!碑斈昊ń咒伱嫔?,懸掛的彩燈五顏六色,逛街鬧春的孩子人人提著兔子、螃蟹、蛤蟆和用神話故事做成的各色彩燈,好不熱鬧。特別是正月十五上元節,又稱元宵節、燈節,花街商鋪家家張燈結彩,以糊扎燈籠為業的花街篾鋪生意興隆。燈會以玩龍燈領頭,舞獅子、踩高蹺、跑旱船、打蓮湘、摔花子等各種表演,讓人看花了眼。
儒林街是夫子廟(孔廟)與荷花塘之間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建于960年。東起環城東路,與笆斗街相對,西至南門灣,和南正街、薪市街、花街相連。古代儒生們考試時,都要在此處集中,故名“儒林街”。過去,這條街可謂名副其實的商業、娛樂一條街。說評書、唱大鼓的,唱“倒七戲”(廬劇)的、耍把式的、賣藝變戲法(魔術)的,賣跌打損傷膏和蒸大饅、包子、大餅的,還有擺小人書攤子的,應有盡有。儒林街48號的“雅積樓”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完成傳世之作《牡丹亭》的地方。清代吳敬梓寫《儒林外史》,其中一章寫“范進中舉”,就取材于蕪湖陶鏞的故事,連此書的書名也與儒林街有關呢。
十里長街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有400余年歷史,是蕪湖最古老的一條商業街。它東起花街,西至中江古塔,與青弋江平行相伴,首尾約七里,號稱“十里長街”。過去與長街毗鄰的有三國周瑜點將臺,大名鼎鼎的豪放派詞人、南宋狀元張孝祥,至今還存有“狀元坊”。長街鋪路的青石板、麻條石是從大荊山采運來的,那里曾出土“卞和玉”。長街里遍布百年老字號,蕪湖張恒春藥號,與北京同仁堂、長沙九芝堂、杭州胡慶余堂同享盛譽;趙云生剪刀鋪包括菜刀、剃頭刀也遠近聞名。還有胡開文筆墨店、天寶銀樓等,都在當地名重一時。1983年,市政府決定恢復長街商業區,現在有經營戶三千多家,成為皖東南最大的小商品市場。